田野龜蹤-蕎麥媽媽

台灣「蕎麥」的栽培在日治時期引進,戰後推展至彰化二林、竹塘一帶,在保價收購的年代與「小麥」成為秋冬裡作常見的短期作物,目前「蕎麥」僅有彰化二林、台南佳里、花蓮壽豐等處大面積種植。而「蕎麥」在彰化海口地區被稱為「石麥」,原因為蕎麥籽狀似三角菱形立體椎形,外殼堅硬顏色呈深褐色,猶如小碎石,又稱「石麥」;另一原因為閩南話的「蕎麥」與「石麥」音調近似。

「蕎麥」因為有名稱中有「麥」字,常被誤為麥類之一,蕎麥(Buckwheat)質性與麥類不同,並不屬於麥類,而是屬於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ium),一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蕎麥」古時候在國外被稱為「救荒作物」或「戰亂的糧食」,而在蘇聯、歐洲地區的國家均常作為軍隊作戰的軍糧。「蕎麥」為粗放雜作,田間管理簡易,雖然「蕎麥」近十年來受到歐美保健食品的青睞與日本「蕎麥麵」風潮,「蕎麥」逐漸被食品加工業所接納,但受限於收成的機械與脫殼的加工設備均屬專用機械,以致在推廣上亟待突破。

去年的10月初,二林鎮沿儒林路往香田國小到外竹里一帶,驚奇地出現帶狀的蕎麥田,這是幾年來少見的景象,探究原因是台中農改場與二林鎮農會與農友合作種植台中三號蕎麥。12月初遼闊的蕎麥田即出現雪白般的花海,隨風飄盪,令人陶醉;「蕎麥」不僅為綠肥、景觀作物更是冬季蜜源之一。

而彰化二林地區「蕎麥」的延續,除了二林農會的推動外,這十幾年來在民間的種植與利用著力最深的非洪秀霞女士莫屬,習慣稱她為「蕎麥媽媽」。秀霞女士年近65歳,但行動果決,意志堅定,勇於任事,是她成功立足的主因。雖然個子不高,但她就像個巨人般,一肩扛起「蕎麥」的大任,而她更是二林「大橋米」有機稻米產銷班的班長。女性在傳統農村人力結構中著實扮演著隱性穩定的力量,但囿於男主外女主內的農村文化,傳統的女農並未被受到應有的重視。2011年1月7日喜願小麥契作環島交流訪問團首站特地安排到二林見識「蕎麥媽媽」的農事魅力。

由於洪秀霞女士提供慈濟農耕隊在花蓮壽豐志學有機農園種植的蕎麥種籽之故,因為這個機緣而加入喜願「麥田狂想4.0」小麥契作的行列,成為最年長的女農。她不僅主動聯繫更鼓動農友加入小麥契作,從事農機的謝金獅農友就是被說服之一。還記得去年八月對「香田摳草」的記敘,這個田區的主人正是洪秀霞女士,多麼有緣分啊,原來上天早已做好安排了!

阿達碼 2011/01/16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糧食作物「蕎麥」蕎麥台中五號
蕎麥的再利用-台中農改場/張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