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關於台灣小麥

「小麥」為萬榖之王,全球年產量約在5億8千萬噸以上,加工用途廣泛,與稻米同為維繫人類生存的主要糧食之一。台灣2009—2010年進口年均在118—123萬公噸,進口的小麥與稻米的產量旗鼓相當。

台灣小麥在可溯源先民渡海拓墾時期(雲林麥寮),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總督府從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推廣種植麥作,各縣市 (州廳)種植面積從300甲到5000甲不等。戰後,台灣出現短期糧食不足,政府鼓勵農民廣泛種植雜作,小麥為重要作物。1954年挾美援之勢,透過補助 營養午餐推廣「麵食運動」;1967年正式開放美國小麥進口;1970年間政府以「大宗物資貿易採購團」由美國輸入小麥、玉米、黃豆,藉以平衡台美貿易逆 差,台灣小麥、玉米、黃豆的種植從此受到壓抑。

1974年種植面積僅304公頃,以台中大雅、潭子,彰化二林、福興、秀水、埔鹽為主。 1975年後因埔里酒廠釀製紹興酒外銷暢旺,改採「保價收購」政策,小麥種植面積再度揚升,其中以1992年的1402公頃最高。1995年政府為因應自 由貿易,停止保價收購,農友紛紛轉作。現今僅有台中大雅有50—60公頃與台南學甲有20—30公頃與金門酒廠契作,提供金門農友小麥種籽在冬季種植小 麥,由金酒保價收購作為高粱酒的酒麴之用。

友善環境種植

喜願小麥的品種為台中選二號,與大雅、學甲兩地種植的小麥品種相同,育成期約 為120天,適合秋冬裡作。小麥為粗放型雜作,可採「不整地法」與「耕地法」,田間管理便易,可與稻穀收割機共用,無須添購採收機械,屬於低投入的作物。 當然小麥也有天敵,除了擔心在初春的溫熱南風外,田間的黑嘴筆仔、麻雀、老鼠、流浪狗等動物,也對小麥的收成量構成極大的威脅。

喜願契作小麥 採「友善環境」種植,亦即不捕(毒)鳥、不使用除草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田間管理方式,相對地壓低小麥的收成量,是極大的農作考驗。也因為有相同的共識與 自我要求,意外地讓喜願小麥契作形成一種友善的文化,尤其是對農友與種植環境的關懷,我們小麥契作不僅生產小麥,也連結可貴的感情,更成為農友們共同的驕傲!

 

狂想不只是想想2007年,可說是台灣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尤其是玉米、小麥、黃豆…等食品加工的原物料漲幅更是前所未見。受到外在環 境的壓迫,喜願麵包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計畫,展開「麥田狂想」,透過實地的觀察紀錄、諮詢訪談,奠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

往後幾年,我們並沒因為進口小麥價格回跌,而對小麥契作的計畫產生觀望或遲疑,而是為了因應持續成長的小麥產能,在2010年擴增冷藏庫、焙炒機與粉粒 自動包裝機,並致力建構「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微型經濟體。2011年我們更達成台灣本島環圈種植小麥的狂想,並有三區為「有機認證」小麥, 直接挑戰「台灣不適合小麥」的農業魔咒!

實踐就是最好的批判我們直觀地認為「麥田狂想」是台灣農業的社會運動;「當我們自己認為一切合理與理性而為生存可能的作為,在外人眼中恰巧是集合了不合理、非理性與不可能於一身」,這正符應了運動的徵候。我們要竭誠地邀請你參與這一場非對稱型的社會運動!

小麥在台灣有深厚的歷史縱深,也是常民對戰後艱困生活的記憶索引。但在國家機器彼此利益交換下,犧牲了小麥、黃豆、玉米等作物。面對未來極端環境的變 異,粗放而又低投入低耗能的「旱作」、「兼作」或「輪作」,多元雜作已是農友們無法迴避的課題,更是提升「糧食自給率」對症下藥的良方!

2009年12月,我們以「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的經驗,建構「喜願小麥契作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的平台,嘗試提供給生產者、加工者、消費 者、服務者,開放透明與友善的溝通模式,讓彼此相互關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也藉此建立小麥農作的基礎數據,提供新農友在田間管理上的參考。

「電腦」是連結外部資源與對話的極佳工具,當然並非萬能。對於年長的農友而言「拿滑鼠比拿鋤頭還要累」,除了設立定點電腦工作站,更投入常態與便利性的 設備,提供農友趣味又沒有壓力的學習,也安插「代打」的農友支援。而確實有效率的農事紀錄和年齡無關,苗栗苑裡的農友們使用系統紀錄算是最有心得的!

不過,「麥田狂想4.0」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面對各種自然農法的農作管理,就受到窒礙與限制,顯得僵化而沒有彈性。其實不只是「系統」,「人」亦復如此,在生活中不斷自省更新精進。

麥向成功—感謝一群堅定認同與支持的朋友

既然說是「搞運動」,就不能「踽踽獨行」。喜願小麥契作計畫—「麥田狂想」能夠持續開展,得 力於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推廣與洽發麵粉廠在研磨製粉上的協助,始能突破本土小麥的加工與銷售的瓶頸。我們更感謝多年來熱心參加契作小麥的農友們 不計收入鼎力支持,以及常年持續關注喜願麵包發展的開拓文教基金會。

協助建構生產履歷系統的網絡科技公司夥伴們,大大地提高了喜願小麥契作的 能見度。另還要特別感謝台大郭華仁教授長期以來對小麥試種與改良的援助,以及農試所賴瑞聲研究員、畜產所恆春分所陳嘉昇博士對本土小麥改良持續的關注,以 及在本土小麥種籽物性與化性的檢驗分析上義助的統一麵粉。由於大家在專業上的支持,使「麥田狂想」轉化為可實踐的「理想」。

最後要感謝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喜願小麥契作的朋友們,這是小麥契作持續前進最堅實的力量。畢竟「意志是理想的引擎」,但「新台幣」是燃料,沒有大家「燃料」補給,我們是無法順利運轉的。

再一次謝謝大家!

2007可以說是台灣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尤其是玉米、小麥、黃豆…等食品加工與畜產飼料的原物料漲幅,更是前所未見。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喜願麵包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展開「麥田狂想曲」的小麥契作計畫,透過實地的 觀察紀錄、諮詢訪談,奠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

20084,國際原油再攀高峰,進口物價屢創高點,「食物旅程」、「農糧自給」度引發高度的討論,「小麥」的種植也在此時引發關注。但隨著2008年9月中旬金融海嘯之後,油價回軟,大宗物資崩跌,小麥價格也大幅滑落,公部門又消聲匿跡,興趣缺缺。不過,我們並沒有退縮,我們仍然持續契作計畫,並提升小麥儲藏的空間品質。

20094月到6,幸運地我們如期收成並順利達成銷售目標,因為有一群堅定認同與支持的朋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後台朋友們的壯膽下,我們將契作重量提高到30噸,並將契作地點從原來的台中大雅,擴增到台南學甲、苗栗苑裡、彰化芳苑、宜蘭員山等處,建立小麥在不同環境溫層下成長的數據資料。

200912,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平台初步建構完成,嘗試提供給「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一個透明、友善的溝通模式,讓彼此相互關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想望。

2010年1月23日、3月13日,我們在彰化芳苑舉行「麥田狂想曲」、「安可曲」音樂會,結合鄰近小學與彰化弦樂聯盟的師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除了舉行田邊開講分享小麥經驗,也展現庶民中自娛娛人的生活思維。「麥田狂想3.0」收成接近25噸,經由洽發麵粉協助研磨全麥粉,讓本土小麥在一次加工製粉上跨越了一大步。 

2010年9月,全麥粉銷售不如預期,在窘迫中毅然決然地再追加「跟注」了三項重要的生產設施的裝置,但卻都與麵包生產本業無關,全是為了「契作小麥」長治久安之計。這三項工事為「小麥低溫儲存庫」、「自動炒焙機」、「自動定量粉粒包裝機」,並推出「喜願全麥麵條」,獲得良好反應,此為2011年「大面神計畫」奠定銷售的基石,由於麵條能有效去化小麥收成後的儲存壓力,大幅提升小麥契作的信心。 

2010年10月,「麥田狂想4.0」完成環島種植小麥的夢想,契作面積22.9公頃、44位農友參與。2011年1月7日-9日並聯合各地麥農舉辦「好農壯遊」環島觀摩交流,種植小麥在產地引發熱烈討論。2011年3月26日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舉行「榖動同樂會」,企圖以小麥種植的經驗,直接觸發台灣雜糧榖類種植的復興。 

2011年4月,由於本期少雨溫層偏低,小麥在西南部收成豐裕,各地共計40.8噸,在苗栗苑裡、高雄美濃、花蓮壽豐三地更有有機認證小麥的產出,直接挑戰公部門「台灣不適合種植小麥」的僵化思維。4月11日更推出喜願白海豚牌中筋麵粉,讓消失的台灣本產麵粉重新再生。 

20118提出以跨越「萬分之一」的努力計畫,以台灣進口小麥總量的萬分之一,120公噸作為「麥田狂想5.0」目標,以更積極的行動結合加工資源,持續擴大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