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龜蹤-歡喜收成(二)

二林鎮中西里的「舊社聚落」為17世紀(1650年)荷治時期「二林社」(Tarkais)舊址範圍之一,在漢人入墾前,沿二林溪為貿易的所在,庄內老一輩還會提起以前小時候在沙崙(土坵)挖到許多骨骸與古早錢的故事。 

「舊社聚落」集村於二林鎮外舊二路兩旁,戶數30餘戶,農作以稻米、花生為主。今年庄內農友們一期稻作,普遍收成量都優於前面幾年,庄內「總仔」與「川仔」兩人還暗地較量收成的「割量」。 

農友對稻作收成(濕稻)的「割量」單位為「割」(刈);一「割」代表100台斤(60公斤),意即收成「18割」就是1800台斤(1080公斤)。而「台斤」仍是農民與碾米廠交易斤量的基本單位,比如今年糧商收購濕稻的價格(百台斤)為台稉11號930元到950元之間,台稉9號則在1150元到1250區間。 

總體而言,今年從初春到盛夏的天氣變化(風向、雨量、日照),是一期稻作收成良好的主因。以「總仔」為例,6分地種植台稉9號、三分半地種植台11號。9號仔收10500斤、11號仔收7500斤;亦即平均每分地台稉9號有「17.5割」,台稉11號有「21.4割」的收量。但「總仔」雖然算數不好,卻會自動進位成為9號仔「18割」、11號仔「22割」(哈!)。也就是說「總仔」這一期四個月,九分半地稻作的總收入:
台9號 10500斤@百台斤1140元=119700.-
台11號 7500斤@百台斤 940元 = 70500.-
            合計                           190200元  

寬放一點來看,今年「早冬」老天對稻農算是很照顧的了,「總仔」與「川仔」更是充滿感恩。不過,「總仔」其實是花費蠻多功夫的,在稻穀黄熟期除了紮「稻草人」、牽趨鳥「雷射彩帶」,還砸下1000多元的「重金」購買沖天砲,細心保護熟稔的稻穀。「川仔」則受腳傷所苦,沒辦法太勞動,就順其自然了。所以「總仔」最後比「川仔」略勝一「割」。 

這段時期(6月中到7月中)正是中部地區稻作收割期,藍天白雲,天寬地闊,看看白鷺鷥成群雀躍尾隨收割機,隨機啄食昆蟲,充滿和樂共生的喜悅,到鄰近的稻田走走,享受這即時的農收美景!

阿達碼  2010/07/04 彰化芳苑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農試所TRIS 台灣稻作資訊系統
台灣地區稻作旬報表(99年第1期/6月11日-6月20日)
台灣歷史辭典-二林社
農委會各試驗改良場所水稻品種代號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