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狂想」3.2.1

為了讓今年(2009.11-2010.4)的小麥種植計畫,有更多樣不同溫層差異的生長紀錄,在10月15日的第三次會議中特地尋求苑裡地區種植「越光米」的農友,配合二期稻作早熟的特性,於10月下旬收割前撒種。而其中玉田里李信武農友是最先表達參與試種計畫的意願,勇於嘗試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成為2009「麥田狂想3.0」第一位撒種的麥農。

10月28日(三)是「麥田狂想3.0」的「首播」,當天氣溫在23-25度℃,清風拂動,涼爽舒服的溫度,更加鼓動本來已充滿喜悅心情。演出人員有李信武、吳水池、稻穀收割機組3人、路人甲、乙各一,還有參與紀錄的好友陳懷恩,我則是像似劇中忙進忙出的「場佈」人員。

在進行越光米收割前,李信武農友已在10月27日先行完成小麥的撒種與施肥,以致無法進行小麥撒種的紀錄。稻穀收割時他亦步亦趨跟著收割機械,可以看得出來他異常興奮的情緒,一旁協助居間聯繫的吳水池農友,則是不斷地叮嚀小麥施種期間的注意事項。

收成四分多的稻田,按平日觀察稻田收割的速度,其實不用花費到三個鐘頭的時間,猜想可能是有照相機與懷恩在現場攝影,操作收割機的師傅有「收割品質」的壓力,在進行時速、割除高度與一些邊邊角角的處理,顯得緩慢而周詳。另外一種可能是在苑裡地區這段時間還未進入收割期,收割機沒有「趕場」的壓力,所以在收割的處理上較為細膩,相對降低稻穀收成落失率。這大概是李信武農友最意外的收穫。

稻穀的收成在中午完成,我與懷恩和割稻的農友們享用了一頓傳統客家豐盛而美味的「割稻仔飯」。這個時候,李信武農友毫不做作表白他參與「麥田狂想」首種的心情-「希望領先其他農友,也希望種出收成數量與品質最好的小麥」。我好喜歡這種開放而坦誠又勇於表達的態度,迥然不同於多數內斂、溫和、含蓄的農友。

11月2日(一)午後西部沿海鄉鎮從苗栗苑裡、台中大甲、彰化鹿港、芳苑到雲林台西一帶刮起近年來少見的七到十級的強陣風。由於「越光米」本來高度與分孽的株數就較台梗或秈稻纖細,所以稻草覆蓋量顯得不足,加上這陣「怪風」,把覆蓋稻梗、稻葉吹得稀稀落落,雖然已見麥苗翠綠的跡象,但仍讓在場的朋友憂心不已。但李信武農友用心地設置許多趨鳥的旗幟與「詐彈」設施,確實對後續小麥的出芽率有很大的助益,這樣執著與努力讓人感到窩心。

11月6日小麥苗已經全面冒出地面,充滿生趣盎然的生命力,感到意外與驚喜。11月11日麥苗株高已接近15公分,所謂的「一暝長一吋」大概就是這種真實的景象,茂密而旺盛的小麥草,令人雀躍。11月20日冷冽的東北風開始呼呼狂吹,這種溫層讓小麥生長展現出暖暖的生機,使人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冬季寒風中農友習慣帶著安全帽下田,一來安全帽對頭部有很好的保暖性,二來相較其他斗笠、草帽等遮陽帽,更耐強風的吹襲。可見「安全帽」在農友的農事作中,不單只有「安全」一項功能,還有多元的實用的價值。

有幾位朋友詢問「麥田狂想」事誌紀錄中,3.0、3.1、3.2、...的編碼序號所為何來?由於「麥田狂想」源起2007年11月,今年已邁入第三年,且為了便於未來計畫持續紀錄與閱讀的識別,於是想出這樣的編碼原則。例如:「3.2.1」,首碼「3」代表第三年,「次碼」次序則代表進行小麥田間管理中的重要事件與「尾碼」則是人物代表。

不過,我們習於賦予許多編碼數字背後高度的意義,並非必要的,因為對電腦資料處理或本身而言,只是一堆不同數碼的交換而已。或許,這是另一種「形式主義」的延伸吧了!

阿達碼 彰化芳苑 200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