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五年(2007-2011)平均自國外進口小麥約多少公噸?
麥田狂想曲-施肥篇
小麥為人類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可供作釀酒、酒麴、醬油、醋、麥芽糖等加工食品的基材,另經碾製成麵粉後,亦可製作麵包、饅頭、包子、麵條、通心粉、糕餅等各式各樣的食品,而其副產品麩皮,為禽畜之飼料用途。
台灣目前進口小麥的來源主要為美國,其次為澳洲(台灣農業貿易統計),進口的小麥種類區分為:美國硬紅春麥、春麥(俗稱高筋麥),美國硬紅冬麥、冬麥(俗稱中筋麥),美國白麥、軟白麥(低筋麥),澳洲小麥則以硬麥、硬紅麥(俗稱黃金小麥)為主。
小麥為溫帶禾本科小麥屬實植物,台灣適合栽種時期為二期稻作收成後(10月中至11月中旬),育成期的溫度約在15℃-20℃,抽穗至成熟期(18℃-23℃),目前台中大雅鄉栽種的品種為台中選2號,屬硬春小麥種類,係台中農改場於1983年雜交改良之品種。
而「台中選2號」適合疏水性、灌溉方便的農地,且不需整地栽種,採「稻草覆蓋法」,節省人工增加又可發芽率。小麥撒種後,在7-10天(小麥草)需要施肥,以促進小麥草的發育。但村長配合我週六才有空檔的時間,以致延後三天施肥,希望不致影響小麥的生長。
11月30日(六)大夥們在「麥田」會合,驚訝的是村長夫婦竟然分別開著推高機、拖引車前來,這也是第一次見識到「機械化」施肥的功力。肥料採用「台肥一號」,這也是育成期中唯一的施肥,也不噴灑農藥。這次施肥的工作,連同其他農友委託的農地面積約有3公頃餘,但村長夫妻倆一起協力,在二個多小時即大功告成。
而影響小麥收成的最大因素是在出穗熟成之後「小鳥」的空襲,張村長笑笑地接受小鳥存在的事實:「鳥仔吃剩的才是我們的!」或許,我們該向張村長學習這種小鳥和諧共存的理念。
阿達碼 2007/12/28 彰化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