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麥校園「麥田見學」培育計畫

台灣小麥校園「麥田見學」培育計畫 

  1. 來自喜願小麥「麥田狂想5.0」的邀約:夢想的重量

 

     夢想是可以蓄積成具體的重量;「喜願小麥」歷經四年的努力,透過農友環島交流、建立生產履歷與音樂會活化農業現場,並以友善環境契作的模式,突破秋冬裡作種植與加工的困境,已經打破台灣不適合種小麥的農業迷思。今年秋冬「喜願小麥」即將契作50公頃麥田,預估產出120公噸小麥(進口量的萬分之一);這個夢想的重量對於實際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充滿著浪漫與理想。

    「食物教育是環境教育中與切身最密切的環節」;我們熱誠地邀請台灣小麥產區各鄉鎮的鄰近小學,共同參與這一場由庶民自主發起運作的公民運動,透過教師專業在教學現場的實作、觀察學習與小麥田的實地見學,不僅使學生親近農業、農友,更可使各地小朋友們對於台灣本土小麥有進一步的體認。以實際的農作體驗「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縮短食物哩程的真諦。

 我們竭誠地歡迎對於農作有興趣的教師朋友們,以熱情共聚的溫度,一同呵護與成就這件美好的夢想。為此我們更結合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台灣北、中、南三大麵粉廠,一起參與協作觀察和後端加工參訪的行程,讓教育融入各地產業資源。最後更是期待在明年2012年3月「麥田狂想5.0」音樂會,邀請大家共享在全省各地共同努力的成果與喜悅! 

  1. 計畫名稱:台灣小麥校園「麥田見學」培育計畫
  2. 主辦單位:喜願小麥契作農友團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3. 協辦單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各好所在、聯華麵粉(北部)、洽發麵粉(中部)、統一麵粉(南部)
  4. 計畫目標:徵求全國各地40所國民小學教師帶領小朋友參與台灣小麥的

           實作觀察。

  1. 縣市鄉鎮:宜蘭(三星、員山)、苗栗(苑裡)、台中(大雅、神岡)、

           彰化(二林、芳苑)、雲林(斗南)、嘉義(東石)、

           台南(後壁、學甲)、高雄(美濃)、屏東(恆春墾丁)、

           台東(池上)、花蓮(富里、玉里、壽豐、吉安)、

           新北市、台北市。

  1. 報名日期:2011年10月5日(三)-2011年10月18日(二)
  2. 報名窗口:全國教師工總聯合會  秘書楊上慧
  3. 報名方式:請參閱第5頁報名表。
  4. 活動日期:2011年11月1日(二)-2012年4月1日(日)
  5. 活動內容:小麥生長觀察紀錄(灑播、日常管理、收割、曬麥),小麥歷史

          探索、鄰近製粉或麵食加工廠參訪,指導喜願小麥生產履歷系

          統操作。

  1. 活動特性:將「小麥」納入植物(園藝)栽培觀察。
  2. 場地大小:校內1平方公尺到100平方公尺地坪皆可,若受環境限制採植

           栽盆亦可。

  1. 環境需求:全日照。
  2. 工具需求:鋤草鐮刀與園藝工具。
  3. 活動分工:喜願麵包負責提供小麥種子、教案、全省各地麥田、麵粉廠教

           學參訪安排與小麥田間管理諮詢。

  1. 教學單位:透過日常觀察與回饋(登錄喜願小麥生產履歷系統)與農友互

           動。

  1. 收    成:交換等重台灣本產小麥加工製品(麵條、麵包、包子饅頭、麵

          茶…)

  1. 回饋與成果發表:

日常觀察回饋可透過登錄喜願小麥生產履歷系統,分享生產歷程。

活動完成後,若您樂意提供教案與成果紀錄相關電子資料予我們存參,我們將選擇適合的方式與通路露出。

 

  • 關於台灣小麥
  •  

       「小麥」為萬榖之王,全球年產量約在5億8千萬噸以上,加工用途廣泛,與稻米同為維繫人類生存的主要糧食之一。台灣2009-2011年進口年均在118~123萬公噸,進口的小麥與稻米食用量旗鼓相當,台灣社會必須正視「雙主食」存在的事實。

     

       台灣小麥在可溯源先民渡海拓墾時期(雲林麥寮),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台灣總督府從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推廣種植麥作,各縣市(州廳)種植面積從300甲到5000甲不等。戰後,台灣出現短期糧食不足,政府鼓勵農民廣泛種植雜作,小麥為重要作物。1954年挾美援之勢,透過補助營養午餐推廣「麵食運動」,1967年正式開放美國小麥進口,1970年間政府以「大宗物資貿易採團」由美國大量輸入小麥、玉米、黃豆藉以平衡台美貿易逆差,台灣小麥、玉米、黃豆的種植從此受到壓抑。

     

        1974年種植面積僅304公頃,以台中大雅、潭子,彰化二林、福興、秀水、埔鹽為主。1975年後因埔里酒廠釀酒紹興酒外銷暢旺,改採「保價收購」政策,小麥種植面積再度揚升,其中以1992年的1402公頃最高。1995年政府為因應自由貿易,停止保價收購,農友紛紛轉作。現今僅有台中大雅有50公頃與台南學甲有20公頃與金門酒廠契作,提供金門農友小麥種籽在冬季種植小麥,由金酒保價收購最為高粱酒的酒麴之用。加上政府消極與忽視的態勢,農改農試單位早已全面撤守,使得台灣本產小麥逐漸在田間消失蹤影。

     

    1. 關於喜願小麥「麥田狂想」大事記

    2007年,可以說是台灣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尤其是玉米、小麥、黃豆…等食品加工與畜產飼料的原物料漲幅,更是前所未見。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喜願麵包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展開「麥田狂想曲」的小麥契作計畫,透過實地的 觀察紀錄、諮詢訪談,奠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

    2008年4月,國際原油再攀高峰,進口物價屢創高點,「食物旅程」、「農糧自給」度引發高度的討論,「小麥」的種植也在此時引發關注。但隨著2008年9月中旬金融海嘯之後,油價回軟,大宗物資崩跌,小麥價格也大幅滑落,公部門又消聲匿跡,興趣缺缺。不過,我們並沒有退縮,我們仍然持續契作計畫,並提升小麥儲藏的空間品質。

    2009年4月到6月,幸運地我們如期收成並順利達成銷售目標,因為有一群堅定認同與支持的朋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後台朋友們的壯膽下,我們將契作重量提高到30噸,並將契作地點從原來的台中大雅,擴增到台南學甲、苗栗苑裡、彰化芳苑、宜蘭員山等處,建立小麥在不同環境溫層下成長的數據資料。

    2009年12月,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平台初步建構完成,嘗試提供給「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一個透明、友善的溝通模式,讓彼此相互關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想望。

    2010年1月23日、3月13日,我們在彰化芳苑舉行「麥田狂想曲」、「安可曲」音樂會,結合鄰近小學與彰化弦樂聯盟的師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除了舉行田邊開講分享小麥經驗,也展現庶民中自娛娛人的生活思維。「麥田狂想3.0」收成接近25噸,經由洽發麵粉協助研磨全麥粉,讓本土小麥在一次加工製粉上跨越了一大步。

     

    2010年9月,全麥粉銷售不如預期,在窘迫中毅然決然地再追加「跟注」了三項重要的生產設施的裝置,但卻都與麵包生產本業無關,全是為了「契作小麥」長治久安之計。這三項工事為「小麥低溫儲存庫」、「自動炒焙機」、「自動定量粉粒包裝機」,並推出「喜願全麥麵條」,獲得良好反應,此為2011年「大面神計畫」奠定銷售的基石,由於麵條能有效去化小麥收成後的儲存壓力,大幅提升小麥契作的信心。

     

    2010年10月,「麥田狂想4.0」完成環島種植小麥的夢想,契作面積22.9公頃、44位農友參與。2011年1月7日-9日並聯合各地麥農舉辦「好農壯遊」環島觀摩交流,種植小麥在產地引發熱烈討論。2011年3月26日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舉行「榖動同樂會」,企圖以小麥種植的經驗,直接觸發台灣雜糧榖類種植的復興

     

    2011年4月,由於本期少雨溫層偏低,小麥在西南部收成豐裕,各地共計40.8噸,在苗栗苑裡、高雄美濃、花蓮壽豐三地更有有機認證小麥的產出,直接挑戰公部門「台灣不適合種植小麥」的僵化思維。4月11日更推出喜願白海豚牌中筋麵粉,讓消失的台灣本產麵粉重新再生。

     

    2011年8月提出以跨越「萬分之一」的努力計畫,以台灣進口小麥總量的萬分之一,120公噸作為「麥田狂想5.0」目標,以更積極的行動結合加工資源,持續擴大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