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8: 觀察記錄

系統編號:
441
播種天數: 
65天 (距離預估收成日還有55天)
契作合約編號: 
履歷-2011100050
天氣: 
晴天
溫度: 
28℃
記錄日期: 
2012-01-18
觀察紀錄: 
此篇為學生葉惟亮的記錄(和出穗的記錄是同一天), 不知為何要放到備註裡面才有辦法分段by毓惠
麥草高度: 
30公分
備註: 

【觀察與測量】
小麥間彼此生長的差異性,越拉越大了。大部分的株高和上次差不多,但分蘗數卻多很多;少數(巨人小麥)的株高仍舊鶴立雞群,但分蘗速度卻明顯變緩,甚至停了下來。

【新發現】
高小麥,越長越高(約為矮小麥的2.5倍);矮小麥,還是遠遠落後,惟分蘗數卻像天女散花似地,一下子增多了起來(也是約高小麥2.5倍)。懷疑:會不會是存在不同品種的問題?

【麥田實作】
大園是做觀察、測量、除草和重鋪稻殼。龍潭則是觀察與測量,並適度追加液肥。下午四點過後,我們去了龍潭麥田。見到孕穗的小麥們和首次抽穗的一株,心裡真的好興奮!老爸抓緊了時間,分別測量了幾株已孕穗的小麥,和分蘗數超多的矮小麥。測得的數據,再度支持了他先前的推論 -- 情況和大園麥田一樣。也難怪!因為是同一批種籽呀!巨人小麥不僅生長速度快,孕穗也早很多,就分蘗少,真神奇!不知到最後的收穫量和品質的表現如何?我開始好奇起來。

【心得與感想】
測量的時候,因為分蘗已多,為了正確地算分蘗數和葉齡,常常必須把麥草撥來撥去地數。老爸一直對我喊:「小心!不要拉扯它們,會被你弄死的!要用估計的方法算!」後來,我才明白:分蘗多時,葉齡是不能硬算!可以插立的竹筷當起點,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求算出分蘗數後,在與每株的平均葉齡相乘,就能求出大約的總葉齡數了。喔,原來要這樣,才能減少對小麥不必要的碰觸…。真的,我們心裡不能只把小麥當草看,不當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