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2007可以說是台灣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尤其是玉米、小麥、黃豆…等食品加工與畜產飼料的原物料漲幅,更是前所未見。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喜願麵包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展開「麥田狂想」的合作計畫,透過實地的 觀察紀錄、諮詢訪談,奠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

20084,油價再攀高峰,進口物價屢創高點,「食物旅程」、「農糧自給」度引發高度的討論,「小麥」的種植也在此時引發關注。但隨著2008年9月中旬金融海嘯之後,油價回軟,大宗物資崩跌,小麥價格也大幅滑落,公部門又消聲匿跡,興趣缺缺。不過,我們並沒有退縮,我們仍然持續契作計畫,並提升小麥儲藏的空間品質。

20094月到6,幸運地我們如期收成並順利達成銷售目標,因為有一群堅定認同與支持的朋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後台朋友們的壯膽下,我們將契作重量提高到30噸,並將契作地點從原來的台中大雅,擴增到台南學甲、苗栗苑裡、彰化芳苑、宜蘭員山等處,建立小麥在不同環境溫層下成長的數據資料。

200912,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平台初步建構完成,嘗試提供給「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一個透明、友善的溝通模式,讓彼此相互關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想望。

2010年1月23日、3月13日,我們在彰化芳苑舉行「麥田狂想曲」、「安可曲」音樂會,結合鄰近小學與彰化弦樂聯盟的師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除了舉行田邊開講分享小麥經驗,也展現庶民中自娛娛人的生活思維。「麥田狂想3.0」收成接近25噸,感謝洽發麵粉協助研磨全麥粉,讓本土小麥在一次加工製粉上跨越了一大步。 

2010年9月,全麥粉銷售不如預期,在生計窮迫中再追加「跟注」了三項重要的生產設施的裝置,但卻都與麵包生產本業無關,全是為了「契作小麥」長治久安之計。這三項工事為「小麥低溫儲存庫」、「自動炒焙機」、「自動定量粉粒包裝機」,並推出「喜願全麥麵條」,獲得良好反應,此為2011年「大面神計畫」奠定銷售的基石,由於麵條能有效去化小麥收成後的儲存壓力,大幅提升小麥契作的信心。 

2010年10月,「麥田狂想4.0」完成環島種植小麥的夢想,契作面積22.9公頃、44位農友參與。2011年1月7日-9日並聯合各地農友舉辦環島觀摩交流,此時全球穀物歉收引發進口穀物波動種植小麥在產地引發熱烈討論。

2011年3月26日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舉行「榖動同樂會」,結合各地農友與農運團體企圖以小麥種植的經驗,觸發台灣雜糧榖類種植的復興並提醒社會大眾必須正視台灣糧食自給率持續偏低的危機。 

2011年4月,由於本期少雨溫層偏低,小麥在西南部收成豐裕,各地共計40.8噸,在苗栗苑裡、高雄美濃、花蓮壽豐三地更有有機認證小麥的產出,直接挑戰公部門「台灣不適合種植小麥」的僵化思維。 

20118,提出跨越「萬分之一」的努力計畫,以台灣進口小麥總量的萬分之一,120公噸作為「麥田狂想5.0」目標,投入更積極的行動結合加工資源,持續擴大種植面積。